媒体聚焦

校党委书记王振洪接受新华社专访:扭转高考独木桥观念 发挥文化育人强功能

来源:新华社《高管信息》浙江领导专供总第657期      作者:胡一敏  日期:2018-07-20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特别是重大国家战略及一系列产业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注度更高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有1300多所,2017年在校生数为950余万人,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如何做好这“千万大军”的思想政治工作,对高职院校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振洪近日接受专访表示,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还参差不齐,有待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就像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大动脉,牵一处而动全身,要做好“人”的工作,这个大动脉既不能硬化更不能堵塞,要始终保持强有力的脉搏跳动。

高职院校需“立德树人” 抓住外部机遇

王振洪认为,“立德”是质量的关键,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办学层次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人才培养“立德”的任务要比“树人”的任务更重要一些,难度也更大。从办学层次看,高职院校属高等教育范畴但却处在底端,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被贴上“高考落榜生”的标签,在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认识中,考入高职院校并没有“上大学”的光环。从办学环境看,高职院校在办学投入上享受的“待遇”也不及同属地方高校的本科院校,办学基础设施、软硬件条件特别是校园文化的积淀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王振洪说,当前,高职院校之间虽竞争激烈,但发展的外部条件和机遇应该是历史上最好的。如何抓住高职教育发展的时代机遇,高职院校亟需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办学职能上充分融合、综合施策,尤其是要进一步强化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文化育人上“补短板”,营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探索走出一条“立德树人”的新路。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宝藏,如何把这个宝藏挖掘好、运用好、传承好是需要大家共同研究的课题。将文化传承与创新和做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不失为一个切实有效的途径。”王振洪说。

重师德师风建设 激发工匠精神

王振洪指出,文化是有力量的,也是会产生共鸣的。高职院校做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助于师生思想境界的提升,有助于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连接点,有助于凝聚人心、统一思想、营造氛围,尤其是对于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落地有很好地促进作用。如何将高职院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实现“1+1”大于2的效果?王振洪说,高职院校要努力烹制好一份“文化大餐”,让师生在这份大餐中品尝到“信仰的味道”。

首先,要寓文化传承与创新于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具有“德技双馨”的教师队伍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足见家风家训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师德师风就是一个学校大家庭的“家风”。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作用远远大于说教。学校是高级知识分子的集聚地,文化氛围与生俱来,“好老师”也是良好的文化氛围熏陶出来、培养出来的。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高校教师要谨记在授业解惑时莫忘“传道”,并努力成为文化的引领者、传承者,在传承积淀中形成一所学校独特的文化气质。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创”系列校园文化品牌,以“创”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三次获得教育部优秀校园文化成果奖。校园内,广大教师将“创”字精神融入育人的各个环节,“创”文化的理念和精神在培育师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师生争先进位的热情、增强师生干事创业的信心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启迪和教育作用。学校通过开展“十大标兵”评选活动,让全体教职工见贤思齐,不断提升自我。同时,学校还结合实际,列出师德师风负面清单确保教师严守底线。

其次,要寓文化传承与创新于专业建设发展,培育富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文化。思政理论课是主渠道,其他课程也要各自守好一段渠。“掷地有声,润物无声”,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除了显性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外,还需要隐性教育,即把各专业的历史、文化、精神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渗透到各专业的课堂教学当中,从而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要注重培育以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为内核的人才培养的专业文化,挖掘不同专业“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特质,在专业课中蕴含思政教育的内容,在校园专业文化中承载一定的思政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和感染。当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已经步入优质高职建设院校的新阶段,依托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和创新研究院、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工匠学院、丝路书院等平台,扎根高职创新发展的土壤,着力打造人才培养的新方式,积极拓展专业文化育人的新渠道。

接轨社会 打造“名师大咖”孕育家国情怀

王振洪认为,文化传承要同时植根于创新于思政课堂教学,培育充满“时尚味道”的课堂教学文化。对课堂教学“束手无策、听天由命”是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会经常遇到的尴尬问题。高职学生一定程度上缺乏学习的良好习惯与自制力,因而更需要加强管理与引导,也更需要打造思政课堂的亲和力,以春风化雨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多听“民心声”,多做“暖心事”。如何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发展的好故事以创新和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体现着教师“传道”的魅力和能力。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政老师们在教学中注重以问题、现象为导向,把学习设置到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提高学生智力参与度。思政课教师们跟热点、找痛点,把充满“正能量”的影视剧、融入历史故事改变的歌曲、师生共同拍摄的微电影、编排的情景剧等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文化精神的弘扬与思想政治教育碰撞出了“爱的火花”。

王振洪表示,要把思政课堂激活,高职院校需要多途径打造思政教育的“名师”“大咖”。针对高职院校思政教师普遍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学校可与地方宣传部、党校合作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所在区域高校联合组建思政名师“走教”讲师团,把地方名人、企业名家等特聘为校外思政导师;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放宽教师编制限制,对思政教师队伍编制进行单设,避免在人才引进时专业教师对思政教师的“挤压”。

王振洪说,文化传承要与创新于师生实践活动相结合,培育蕴涵“家国情怀”的实践育人文化。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在实践中去感知、领悟。优秀传统文化中涵养着家国情怀、职业道德、仁义礼智,要把这些文化精髓融入到各类主题学习实践、顶岗实习、第二课堂等实践活动中,可以让不善理论学习的高职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思想认知、提高社会责任感。文化的融入不是生搬硬套,要借助平台和载体,更要注重形式和内容,“两情相悦”才是根本。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推出“网上重走长征路”闯关活动,就深受学生欢迎。王振洪介绍,“在我们学校,有两个实践活动参与的人数最多最广,就是创新创业实践和义乌展会志愿者服务,参与的人数超过在校生的一半以上,学校正在打造创客之校和志愿者之校,形成了浓厚的实践育人的文化氛围。”学校已经推出学分制改革,列出非课程实践学分清单,强化创新创业学分、课外阅读学分、德育实践等的学分转换,并将德育实践学分纳入学生综合测评。

在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烹制“文化大餐”,老师们还有许多小窍门、小绝招。上企业管理课程的老师,把“5s”的企业管理文化运用到寝室管理中,促进学生对寝室管理的自觉;老师们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和同学们聊时事、谈人生、谋未来,讲学校、义乌和国家的好故事;学校还开展了“七一绘党心”“公益活动100分”“主题社会实践调查”“校园建设微建言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上一条:新华网:全球跨境电商教育联盟成立 阿里巴巴“进大学”培养电商人才

下一条:金华日报:义乌工商学院党建创新“入味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