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基层社区宛如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石,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为深入挖掘基层治理创新经验,生动讲好新时代中国发展故事,6 月 26 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婺江潮声·望道行”宣讲团怀揣着对基层智慧的探寻之心,走进基层社区,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蹲点调研式”宣讲活动。围绕“深化法治理念,对话开放之窗”主题,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宣讲展示等多种形式,深度解码义乌在营商环境优化、涉外纠纷调解、国际化社区治理等领域的实践经验,为基层理论宣讲注入了鲜活的案例,也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益借鉴。

商贸城调研:营商环境优化的义乌样本
宣讲团的第一站来到了义乌国际商贸城。在这里,宣讲团成员们深入走访商户,与外商们亲切对话,实地调研义乌如何通过数字化改革和贸易便利化政策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在与社区工作人员和外籍调解员的交谈中,宣讲团成员们了解到他们在跨国贸易纠纷调解中的独特经历,这些生动的实践案例为调研增添了丰富的素材。义乌国际商贸城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其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宣讲团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也为后续的活动宣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调解委员会探秘:“枫桥经验”在国际舞台的绽放
第二站,宣讲团来到了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探秘“以外调外”解纷模式。这一模式是“枫桥经验”在国际纠纷调解领域的创新实践,充分体现了义乌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智慧与担当。调解委员会通过吸纳外籍调解员参与纠纷化解,实现了“语言相通、文化相融、信任共建”,年均调解成功率超过 96%。这一惊人的成绩背后,是调解委员会对多元文化包容与尊重的深刻理解,也是对基层社会治理规律的精准把握。
宣讲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枫桥经验”的国际化实践,是新时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体现。它不仅为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提供了生动的样本,更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在后续的宣讲中,宣讲团将以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实践为例,深入阐释中国法治建设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向世界展示中国在国际纠纷调解领域的创新成果,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鸡鸣山社区探索:多元文化融合的共治典范
第三站,宣讲团走进了鸡鸣山社区,探索“联合国社区”的共治密码。鸡鸣山社区拥有70多个国家的近1400名外籍友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化社区。在这里,宣讲团成员们看到了社区如何通过“党建+多元参与”模式,组建外籍志愿者服务队、搭建跨文化议事平台,让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共同构建和谐社区。
社区工作人员向宣讲团介绍,通过党建引领,社区建立了多元化的参与机制,充分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外籍志愿者服务队在社区的日常管理、文化活动组织、矛盾纠纷调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异乡人”变“自家人”的深刻内涵,让社区真正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大家庭。
在后续的宣讲中,宣讲团将以鸡鸣山社区的实践为例,深入探讨“共同体意识”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性。通过讲述社区居民如何在多元文化融合中找到共同的价值追求,如何通过共同参与治理实现社区的和谐稳定,宣讲团将引导更多基层社区树立多元共治的理念,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

文明实践所宣讲:以小故事阐释大政策,让理论落地生根
在江东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宣讲团成员们结合蹲点见闻,以“小故事”阐释“大政策”,聚焦“义乌发展经验”作宣讲展示。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宣讲团成员们将义乌的发展经验与国家政策相结合,让基层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家政策在基层的落地生根,也让群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义乌发展的独特魅力。
这种以小见大的宣讲方式,不仅让群众更容易接受,也增强了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宣讲团成员们在宣讲过程中注重与群众的互动交流,及时解答群众的疑问,真正实现了理论宣讲从“单向输出”到“双向赋能”的转变。通过宣讲,群众不仅了解了义乌的发展经验,更增强了对国家政策的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持续聚焦基层创新实践,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活动尾声,宣讲团指导老师金炜结合自身学习者、教育者、传播者的“三重身份”进行了经验分享。她强调:“宣讲员既要上接天线深入思考,也要下接地气蹲下去调研,更要用国际化的表达讲好义乌故事、中国故事。”
“婺江潮声·望道行”宣讲团在此次活动中,不仅深入挖掘了基层治理的创新经验,更为基层理论宣讲开辟了新的路径。宣讲团成员们在调研中学习,在宣讲中思考,用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让党的理论更加深入人心。未来,宣讲团将持续聚焦基层创新实践,不断探索新的宣讲形式和内容,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贡献更多力量。
新闻链接: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31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