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义乌国际商贸城上新了210万种商品,宁波舟山港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迎来30艘巨轮装卸货物。虽然国际贸易局势动荡不定,作为浙江外贸出口的两大“窗口”,“世界超市”义乌和“世界码头”舟山港却依旧稳如磐石。
过去1个多月里,美国挥动“关税大棒”,搅弄国际贸易风云。浙江外贸企业边沉着“应战”边加快转型,布局多元化市场、谋求数智化升级。浙江高校也积极行动,就近就急就需为企业转型转向提供了一揽子服务与助力:输出多语种跨境电商人才,协助企业拓展多元化市场、进行品牌化和高附加值转型,为商家提供外语培训、市场分析、政策解读和跨境电商直播培训……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高校将这一轮“关税战”视作新时代国际经贸类人才培养的转折点——当国际贸易的“规则地基”开始晃动,高校必须从知识技能的“储备库”转型为解决方案的“兵工厂”,培养本领过硬、能解决复杂问题的抗压型复合人才,以人才之“稳”应对市场之“变”。
世界课堂上了“关键一课”
“关税战”打响后,再给义乌市国际陆港集团有限公司的员工做跨境电商直播培训,熊艾莎调整了培训内容,除了增加应对“关税战”“贸易战”的方法,还进一步提供了东南亚、中东、非洲等非美市场的贸易政策分析、合规性咨询及风险评估。
与企业交流的内容,转头便被熊艾莎搬到课堂上。作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学院多语种跨境直播中心负责人,她的跨境电商直播课本就很受学生欢迎。但近来,她发现课堂上学生的专注度和求知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关税战”面前,一个个抽象的知识点具象成真实的复杂贸易事件,知识的实用性被放大。
学生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如何进行成本核算”“如何定价”“是拆分报关还是打包销售”“如何寻找替代市场”……问题不只从新闻中来,更从做生意的家人口中来。熊艾莎坦言,她的学生中有不少义乌本地人,他们的亲戚朋友中有很多都是做外贸生意的,以前点到为止的知识,现在会被刨根问底。就拿涨价来说,什么时候开始涨?按周涨还是按月涨?具体涨幅是多少?如何平衡自发货和海外仓?……学生们希望学懂弄通每一个环节,以便下了课能更好地实战助企。
义乌工商职院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内搭建了跨境电商直播产教融合育人基地,每天安排学生到这里顶岗实践,为商贸城内的商家们提供多语种直播、走播服务;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携手企业在阿拉木图成立跨境直播工作室,并以此地为物流中转站,打通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周边中亚国家的外贸市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时间举办“掘金东南亚——宁波VIP跨境私享会”,助力企业应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市场变化。
帮企业应付好眼前的难关,更要助他们谋划好未来的方向,在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毅群看来,高校在这场“关税战”中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包括提供咨询服务、开展区域国别研究、进行海外市场潜力评估、研判全球贸易走势、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助力企业谋划海外市场经营的新方式等。“‘关税战’不啻于世界给我们上了一课,将波诡云谲的全球贸易竞争以如此直白的形式呈现出来,让我们得以窥见水面下的冰山。”他表示,企业深耕海外市场的需要也将倒逼高校国际经贸类专业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由于熟练掌握英语和西班牙语,义乌工商职院应用西班牙语专业大三学生何雨婧近来被实习公司“委以重任”,开始负责西班牙语的跨境电商直播。就在4月中旬以前,她还以英语直播为主,因为公司产品主要面向美国市场。
当市场出现转向,无法适应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人将率先被淘汰。
“要着重锤炼学生的创新与应变能力,借助模拟谈判、危机管理实践等课程,帮助学生快速应对关税调整、汇率波动等外部冲击。”浙财大经济学院国际商务学位点负责人李玉花感叹,国际贸易、国际商务、跨境电商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光精通WTO规则、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自由贸易协定还远远不够,还要熟悉中国与新兴市场的贸易政策及中美关税细则,能够灵活运用规则规避贸易壁垒。
在采访中,不少高校教师表示,无论“关税战”将持续多久,变动和不确定始终是国际贸易市场最大的确定性。“身在局中”,义乌工商职院创业学院(电子商务学院)教师陈俏丽对此深有感触。从2020年开始在亚马逊美国站做出口生意,她先后遭遇了亚马逊物流配送规则变更、“职业跟卖”和“知识产权流氓”,几乎每年都会遇到不同的商业竞争行为。
“市场的变化才是唯一的不变,我们只能去适应市场,不断调整商业策略。”陈俏丽把自己的经历拿到课堂上和正在进行跨境电商创业的学生分享,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和抗压抗风险能力。当前形势下,她甚至鼓励学生去“瞄准”比他们略强的竞争对手,顶住涨价压力、留出足够利润空间,同时做强自己的优势产品。“选品不能像国内电商那样做无货源广铺的模式。”她反复叮嘱学生,一定要坚持做原创的、优质的、垂直的产品。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跨境电商专业培训讲师李姿也建议,国际经贸类专业的学生能至少学习一门第二外语。“多样化的市场决定了外贸人才要有多样化的语言能力,但纯粹学语言不懂贸易也是不行的。”她强调,外语人才要向专业能力靠拢,专业人才又要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李玉花也表示,高校可以针对非洲、中东、南美等特定市场,定制跨境电商、国际谈判和贸易合规等短期培训项目,输送精通多语种、熟悉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转型如何落到实处
在宁波城市职院商学院2025年招生专业介绍中,记者发现,原有的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两个专业不见了,只保留了电子商务专业和跨境电商专业。商学院院长胡坚达解释说,停招专业的相关知识已经被整合融入这两个专业中。同时,学院集结了一批骨干教师开发“AI+跨境电商”教材,以便在专业教学中融入“AI大模型赋能产品营销、设计、服务、供应链等”的新知识新技术。
无论是使用AI工具分析东南亚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还是熟悉欧盟的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以确保数据合规,在李玉花看来,加强对学生数字化能力的培养,使其能熟练掌握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精通跨境电商平台与供应链管理工具的运用,在当下尤为重要。
“其实去年就已经有高校开始试水‘AI+跨境电商’,但普遍还是概论类课程,甚至是由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来授课。”令李姿感到欣喜的是,最近已经有部分高校的国际商学院的教师找到她,表示要结合专业来打造AI应用课程。“这个方向就对了。”她表示,AI只是赋能工具和辅助手段,内核一定是专业知识。
但专业内核的迭代升级才是最难的。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高校针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专业适度微调的多,真正有突破性变化、能触及底层逻辑的少。浙江树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苗森认为,当前国际经贸类专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本质挑战是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构建“敏捷响应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则要为专业迭代升级留出自由空间、鼓励大胆创新。
苗森表示,从专业布点看,专业的动态调整与适应区域发展将是未来趋势,高校接下来可以从“跨境电商+数字技术”复合型专业、“国际经贸+区域国别研究”区域方向特色专业等维度展开试点探索;从人才培养看,国际经贸类专业应更加注重核心能力的重塑,从传统贸易流程向“风险应对+数字转型”能力转变,可以增设贸易合规管理、贸易大数据分析、跨境支付结算等实务课程,也可以引入“关税博弈沙盘系统”等虚拟仿真平台,在动态博弈中培养学生贸易政策分析能力。
“课程体系也要跟着专业转型而变,进行模块化重构与动态更新。”苗森举例说,如国际贸易理论课程嵌入地缘政治经济学视角,国际商法课程增加WTO改革、区域贸易协定专题,跨境电商运营课程融入独立站建设、社交电商等新业态……除了专业必修课,对于专业选修课的创新和实训类课程的强化更要抱持开放心态,强调灵活、快速、实用。“前者可以开发全球供应链重构与风险管理、RCEP/VAT合规实务、跨境直播与数字营销等课程;后者可以善用贸易大数据分析系统、数字关务系统、电商领域在线争议解决(ODR)等平台。”苗森说。
新闻链接:http://www.zjjyb.cn/html/2025-05/09/content_635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