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高校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平安校园建设的进程中,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系统思维破解校园安全治理难题,将《开展“平安高校”建设助力浙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等文件要求转化为“预防、警示、服务、育人”四位一体的校本实践,打造出集安全防控、思政教育、师生服务于一体的校警驿站。这一创新模式不仅筑牢了校园安全防线,更探索出一条“安全治理与价值引领相融合”的育人新路径,成为新时代高校安全治理现代化的生动范例。
一、理念转化:从政策文本到育人场景的价值落地
针对高校安全工作中“重管理轻育人”的传统误区,校警驿站将上级政策精神与职业教育特点深度融合,构建起“安全即育人”的治理哲学。每周三下午的“驿站微课堂”上,来自义乌市反诈中心的民警结合“直播电商反诈案例”“刷单交友”等本土案例,为师生上一堂别开生面的“安全思政课”。这种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政策条文,转化为“专业学习场景中的安全必修课”的做法,让安全意识与职业素养同步提升,毕业生安全责任事故发生率保持为零。
在宿舍区的“团学活动交流室”,校警驿站创新“政策语言→生活话语→成长故事”的转化机制:用“快递代收点如何防丢件”“电动车充电‘五不要’”等生活议题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通过毕业生创业校友“安全管理助力企业成长”的案例故事,将安全责任内化为学生的职业自觉。这种浸润式教育使校园安全投诉率下降70%,学生自主发起的“鸣小警志愿者团队”已发展至300余人,形成“人人都是安全守护者”的育人新生态。
二、机制创新:构建“政校行企”协同的立体化治理体系
针对校园安全“主体单一、联动不足”的治理痛点,校警驿站探索出“1+6+8”协同治理机制:以“平安校园与文明校园双轮驱动”为目标,联动公安、教育、网信、市场监管、社区、家长等六大主体,实施“治安防控常态化、安全教育课程化、应急处置实战化、矛盾调解专业化、服务保障精准化、数字治理智能化、考核评价多元化、文化育人浸润化”八大举措,形成“全员参与、全域覆盖、全程贯通”的治理格局。
在实践中,这一机制展现出强大的协同效能:校外培训机构违规招生引发的矛盾,通过“民警驻点调解+辅导员心理疏导+就业导师职业规划”的三方联动,24小时内妥善化解;校园及周边餐饮安全隐患,由市场监管部门定期抽检、学校后勤部门动态监测、学生膳食委员会参与监督,构建起“源头预防—过程管控—效果反馈”的闭环管理。2024年,该校校园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食品安全投诉归零,切实做好防范预警、矛盾调解、宣传教育等有机融合,有效实现所期望的预期目标。
三、科技赋能:打造“预防为主”的智慧安全新生态
校警驿站突破传统安防“被动响应”模式,构建“数据采集—智能分析—主动预警—精准服务”的智慧化体系。覆盖全校的1800余个高清摄像头搭载AI识别系统,能自动捕捉未佩戴安全头盔、学生打架、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等行为,并同步推送安全教育视频至相关学生手机;周界入侵报警系统与“雪亮工程”一体联动,师生一键报警后,安保力量与周边警力可在3分钟内形成合围处置。2024年新生开学报到、全国大中城市巡回招聘会,分别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车辆进出和人员管控措施,提前预判4处人流聚集风险,通过广播引导和志愿者疏导,实现大型活动“零事故”。
更值得关注的是科技赋能的育人导向:驿站开发的“安全知识闯关”小程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转化为互动游戏,累计访问量达4万人次;智能门禁系统与“第二课堂”学分挂钩,学生参与安全志愿服务可兑换实践学分,推动安全管理从“被动执行”向“主动参与”转化。数据显示,该校学生安全知识测试通过率从75%提升至96%,自主研发的“校园安全隐患智能排查系统”已在校内全面部署应用,通过智能识别预警技术显著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效能。
四、品牌价值:从校本实践到教育治理的范式创新
校警驿站的创新实践,不仅守护了1.3万名师生的安全,更创造了独特的育人价值:快递驿站兼作“反诈宣传站”,24小时自助服务中融入安全提醒;应急物资储备室变身“安全实训基地”,学生在这里学习心肺复苏、消防器材使用等技能,累计培养“急救先锋”200余名;驿站定期举办的“安全开放日”,邀请家长、企业代表走进校园,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生动场景。这种“安全治理即育人载体”的理念,使校园安全工作从“底线守护”升华为“价值引领”。
如今,校警驿站已成为浙中高校安全建设的“金名片”,省内外30余所高校前来调研。当夜幕降临,驿站的灯光依然明亮,值班民警与安保人员正通过监控系统巡查校园,他们守护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安全,更是千万个家庭对高等教育的信任,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表明,校园安全工作唯有与育人目标深度融合,与时代技术同频共振,与社会力量协同共治,才能真正构筑起守护师生成长的“铜墙铁壁”。校警驿站的探索,为新时代高校统筹发展与安全、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浙江经验”,更彰显了高等教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责任与担当。
新闻链接: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3099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