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金华日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

来源:金华日报 媒体级别:地级市级  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滕进芝  日期:2024-08-19  

现代化作为文明进步的实践表达,本质上就是对特定阶段的文明体系进行深刻解构进而实现重构的过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重要保障、首要任务、战略支撑、本质要求、根本保证等多个维度系统阐释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内涵,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升华,又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的重大飞跃。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铸文明之魂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引领、精神旗帜与行动指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魂脉”。作为先进性、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在分析中国具体国情、把握中国历史主题、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方面发挥了强大的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发挥真理力量,关键在于其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社会现实、深刻分析矛盾,并针对各种问题作出有力而富有智慧的回应。正是这一鲜明特质,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持久的生命力,使其能够在时代变革之中持续发展、在困难挑战面前科学应对。中华民族面临危机之时,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求解中国前途命运的理论法宝;中华民族迎来复兴之际,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武器。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与创新性发展,体现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中国样本”。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独立自主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文明发展的新道路。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前进,我们将为人类文明发展赋予更多确定性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异彩。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固文明之本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推进的根本保证、本质规定与优势所在。不同于西方竞争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政党,自诞生以来,就自觉肩负起中华之觉醒与勃兴的历史重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致力于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成功探索出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正确道路。党的领导不仅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航向、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全面谋划与接力推进,还构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主体性和精神独立性,推动中华民族实现“自立自强”。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威胁阻力、惊涛骇浪,取得全球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展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光明前景,关键在于有中国共产党这一核心力量领航掌舵。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深刻体现并充分确证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是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主心骨、定盘星与压舱石。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文明之力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基点与本质规定。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享成果的现代化才是最广泛、最有效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全体人民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凝聚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也是人民不断为其注入动力、活力、创造力的过程。人民的支持和参与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和坚实底气,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与进步也要转化为广大人民的福祉和幸福,成为其发展的价值归宿和最终受益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始终将人民幸福作为“国之大者”,把人民幸福置于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提升整体文明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确保现代化成果最大化、最普遍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目标。

四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夯文明之基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从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来看,一个民族只有扎根传统,才能在时代的大浪淘沙中行稳致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录了中华民族繁衍壮大的发展脉络,延续了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血脉基因,凝结了中华民族宝贵独特的思想智慧,展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生命韧性,奠定了中华民族自信自强的底气根基,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和道路选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历史基础与文明底色。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文化创造,实质上是在传统基础上与现代发展趋势相融合的文化转型与文明创新,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孕育的文化沃土,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气神。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也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魅力、呈现出崭新气象。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又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拓展贡献精神底气与智慧滋养。二者的双向互动、互促相长不仅夯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基,也必将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新方向的文明形态。

五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成功经验,成文明之美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大道孤立发展的产物,而是在借鉴融合世界各国现代化成功经验、汲取世界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实践的重大创新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推进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文明格局,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方案。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以文明、进步、和平的名义实施其“文明开化”使命,将殖民扩张、殖民暴行美化成“解放”落后地区、提升其文明程度的“自然和理性之举”,而其真正意图在于通过推广西方的制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建立一个由西方主导的和平、文明的国际社会,实现西方文明对世界的永恒主宰。这种“西方中心主义”支配下的人类文明发展格局与国际秩序必然呈现出狭隘、失衡与扭曲的样态,不仅违背文明发展的历史规律,也偏离人类进步的发展潮流。中国式现代化倡导和而不同的文明观,坚持多样共存、平等对话的文明相处之道,尊重不同文明的独特性,鼓励各国坚守自己的文明特色,在交流互鉴中共同成长和繁荣。这种文明观不仅促进了中华文明的活力焕发,还维护了文明的多样性,繁荣了世界文明百花园,绘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新图景。

新闻链接:https://epaper.jhnews.com.cn/jhrb/jhrbpaper/pc/con/202408/19/content_475819.html

上一条:潮新闻:社科视窗·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

下一条:义乌商报头版:“创意连廊”开始内部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