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文旅人才培养领域再度发力。4月14日至25日期间,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学院紧密围绕“文旅融合”与“数智赋能”两大核心战略导向,为会展策划与管理、社会工作、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旅游管理、现代文秘五大专业精心打造了11门特色鲜明的实训课程。这些课程为期两周,秉持“理论+实践”“专业+创新”“技能+素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将“课程思政+”理念深度融入教学全流程,有力推动学生实现从知识积累到能力跃迁的质变,致力于为文旅行业输送兼具深厚文化使命感与敏锐产业洞察力的复合型人才。
非遗技艺“双线交响”,雕琢生活美学匠心
学院以"一课一非遗"的创新模式为载体,致力于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让非遗文化在多个专业课程中绽放出璀璨光彩。
土汤团“复活”传统记忆,非遗文创焕发新生
在旅游管理专业《中西式面点制作》课程中,楼洪亮大师(浙江省非遗项目婺式糕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学院教师)携手浙江省女工匠创新工作室领办人戴小燕老师(省级非遗婺式点心制作技艺传承人),为学生们系统传授金华土汤团的制作技艺。从土汤团的历史渊源,到糯米粉与粳米粉的黄金配比,再到笋干雪菜馅料的炒制技法以及“三揉三醒”的面团处理工艺,老师们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学生们则分组合作,历经原料称量至水磨粉蒸煮的每一步实操,最终成功制作出逾三百枚土汤团。这些土汤团“皮薄馅足、软糯不粘牙”,赢得了师生们的一致盛赞。
自《中西式面点制作》课程开设以来,楼洪亮大师同步开展“非遗文创设计”环节,鼓励学生以金华特色为灵感进行创作。学生们尽情挥洒创意,匠心独运地推出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文旅伴手礼,为非遗技艺的活化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
中西式面点制作课堂
艺术插花“绽放”宋韵风华,实现产业价值闭环
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的《艺术插花》课程别具一格,以“非遗掐丝珐琅点翠技法+西式桌花设计”为特色。学生们在课程实践中,精心完成了直立式盘花、花艺装置等二百余件佳作,并将插花艺术巧妙融入酒店宴会场景设计中,成功构建了“技艺·美学·产业”的价值闭环,为酒店行业平添了一抹独特的艺术风采。

艺术插花优秀作品之一
“非遗 + 心理”特色融合,创新社会服务模式
社会工作专业的《艺术与游戏治疗》《公益创意设计》课程以“非遗+心理”为特色,创新性地融合了音乐治疗、园艺治疗、绘画治疗及AI绘本创作四大模块。学生利用非遗缠花技艺缓解焦虑,借助AI设计儿童心理疗愈绘本,并投身特殊教育机构公益服务,成功联结"非遗技艺-心理干预-社会服务",为特殊群体带去温暖关怀。
产教融合“破译”行业密码,场馆调研锻造实战尖兵
在《会展场馆考察》课程中,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以“项目制”学习为重要抓手,深入义乌国际博览中心、五金会及义乌美术馆三大文旅地标,开启了一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学习之旅。
课程形成"教师讲解-企业参访-岗位实操-成果汇报"的闭环教学体系。在教师专业讲解后,学生走进企业实地体验会展运作,随即分组实操,完成场馆选址、布局优化、器材应用等任务,并投身展会服务岗位实践。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始终紧扣区域会展经济特色,致力于构建“课堂+展会+企业”的三维育人体系。此次实训周活动,学生们不仅熟练掌握了策划、设计、营销等核心技能,还在真实职场环境中锻炼了抗压能力,提升了团队协作意识,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筑基”育人体系,解码文化赋能产业升级
《旅游景点讲解》《乡村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构建了“认知-训练-考核”三级进阶体系。学生们深入义乌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家乡周边地区或全国知名的乡村,开展全面调研,涵盖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建筑风貌、历史遗存、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和特色产品等多个方面。从城市概况讲解、景点文化挖掘到实景模拟带团,学生们累计撰写讲解词超过5万字,并完成了义乌佛堂古镇、陈望道故居等景区的30余场公益讲解服务,赢得了游客的广泛好评。
课程还特设“导游资格证考试真题解析”模块,邀请行业资深导师为学生强化服务礼仪与应急处理能力培训,推动了“教学成果-社会服务-行业认证”的深度衔接,为学生未来顺利进入导游行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AI赋能“数智化”转型,重构职业能力图谱
“AI+文秘”构建三维培养框架,推动传统文秘转型
现代文秘专业《秘书技能综合实训》课程以“AI+文秘”为核心,构建了“基础技能-智能工具-综合应用”的三维培养框架。学生们在模拟会议组织、商务文书撰写及职场沟通等场景中,系统锻炼并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厦门鹿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受邀前来指导师生,借助AI办公系统优化智能排版、自动生成会议纪要,并应用数据可视化工具,显著提升办公效率。实现了从“传统文秘”向“数智秘书”的转型升级,适应了数字化时代对文秘人才的新需求。

现代文秘专业学生参观金华产教融合基地
“AI图像处理”打破教学边界,技术赋能创意表达
《摄影与摄像》课程则大胆打破传统教学边界,设置了“新闻摄影”“风光人像”“短视频创作”三大主题。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了会议接待、产品展销等场景的新闻摄影模拟,并深入鸡鸣阁、佛堂老街等文旅地标开展创作。教师创新性地引入“AI图像处理”技术,指导学生通过智能修图、动态追踪等功能提升作品的艺术性。面对设备资源限制,学生们凭借创意,结合手机摄影与云端协作,创作出了一批佳作,生动诠释了"技术赋能创意"的教学理念。
近年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学院实训周以“地方美食基因解码”“非遗技艺活态传承”“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为有力支点,成功构建了集"专业教育、文化传承、产业服务"于一体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生态系统。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入挖掘“八婺文化”资源,大力推动“一课一非遗”教学改革,培育兼具文化自信与产业洞察力的文旅新锐力量,为“诗画江南·活力浙江”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审核 季振华 编辑 王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