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国际组新一代信息技术赛道传来捷报——由机电信息学院吴俊老师牵头的教师团队指导学生蒋林珍、ASSA DIA、YASER MOFEED MOH'D KHAIR AKEEL组成的参赛团队,携自主研发的“万图通视—视觉低代码通用平台(慧视V2.0)”参赛,凭借扎实的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能力,最终斩获该赛道银奖。这一成绩不仅是学校师生技能工作室在国际赛事中的又一重大突破,更标志着我国职业院校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与人才培养水平获得国际认可。
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全球职业教育领域的顶级赛事,其国际组比拼聚焦行业前沿技术与实际应用需求,参赛队伍涵盖全球顶尖职业院校与合作单位。本次义乌工商职院团队与摩洛哥蒙迪亚波利斯大学跨国籍组队,备赛过程面临多重挑战:语言沟通上,工业视觉领域 “算子封装”“实时推理” 等专业术语易因母语差异产生理解偏差,团队靠 “即时翻译 + 技术 demo 同步演示” 校准,每轮方案讨论后反复核对细节,累计耗时超 20 小时规避信息误差;技术学习与训练中,2个月备赛期内,摩洛哥学生需快速掌握平台全栈低代码架构,中外学生每天开展8小时以上联合训练,针对轮毂数字多角度识别问题逐一拆解验证,团队始终以 “降低工业视觉应用开发门槛、推动 AI 技术普惠化” 为核心目标,将 “万图通视” 平台优势与行业实践深度融合,终在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

作为本次参赛的核心成果,“万图通视—视觉低代码通用平台(慧视V2.0)”是一款完全自主研发的国产化平台,其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三大维度的技术突破:其一,构建全栈自研的低代码技术架构。平台集成了目标检测、图像分类、语义分割、OCR识别等全场景通用视觉算法,创新设计“拖拽式CV流水线编辑器”,提供200余个标准化算子“积木块”——用户无需掌握专业编程知识,仅通过拖拽组合即可快速搭建复杂视觉检测流程,成功将AI视觉开发门槛从“专家级”降至“工匠级”,让更多行业从业者能便捷使用AI技术。其二,具备工业级技术支撑能力。针对工业场景的严苛需求,平台实现多路工业相机并发接入,支持毫秒级实时推理与7×24小时稳定运行,同时构建“标注-训练-部署-反馈”全链路数据闭环管理体系,可完成模型一键训练、智能优化与版本管控,既保障了工业应用的高可靠性,又大幅提升了技术迭代效率。其三,拥有跨行业通用适配性。通过标准化算子封装与模块化设计,平台可灵活适配智能制造、智慧家居、智慧城市等多领域需求,为不同行业的视觉应用开发提供“即插即用”的核心技术支撑。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万图通视”平台的技术价值得到充分验证。团队针对中信戴卡轮毂生产中的“法兰盘螺栓孔内铸字识别难题”,基于平台快速搭建轮毂铸字智能识别系统:通过七步精细化图像预处理(含灰度化、去斑点、锐化等)、自主研发的旋转定位算法,结合YOLOv8多边形精准标注技术,实现铸字实时识别——单目标处理时间仅0.05秒,识别精度高达98.2%,较传统OCR技术误检率降低70%以上,成功替代人工检测,为企业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关键技术解决方案。
除智能制造领域外,平台的跨行业应用潜力同样亮眼:在智慧家居场景中,可集成于安防系统实现异常行为实时监测;在智慧城市领域,能支撑交通流量统计与环境异常识别;在智慧零售场景下,可完成客流分析与货架智能管理。其创新研发的“生成式AI数据增强引擎”“算法乐高化开发范式”“MLOps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技术,更是重新定义了视觉应用开发流程,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深度落地提供了高效、可控的技术载体。目前,该平台已成功申请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技术成果具备明确的产业化应用前景。

“这份荣誉是团队师生协同攻坚的结果,更是学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职业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机电信息学院“软件开发与测试”师生技能工作室长期聚焦行业技术痛点,围绕“产教融合”开展项目研发与技能培养,此次参赛不仅让学生在国际舞台上锤炼了技术能力,更推动了国产自主技术与国际教育资源的深度对接。
此次获奖,既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重要突破,也为我国职业院校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树立了标杆。未来,学校将继续依托师生技能工作室,深化与国内外院校、企业的合作,推动“万图通视”等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为培养更多适应全球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贡献更大力量。
(审核 周刚 编辑 王丹萍)